查看原文
其他

是时候去二泉桥走走了

无锡博报 2024-04-22


3月底,经过8个多月的精雕细琢,渤公岛终于全新开放、焕新归来。


远望黛山,近看碧水,渤公岛的景色仿佛是江南山水中最有诗意的“神来一笔”,享有“北有北戴河,南有中犊山”之美誉 。


本期《穿越时光的桥》要讲述的桥就在渤公岛附近,中犊山与鼋头渚之间,它就是浑身都是故事的——“二泉桥”。


|二 泉 桥|


二泉桥,旧时称“二钱桥”,因为它与民国时期无锡历史上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有关。


一位是中国一代硕学通儒钱基博(钱钟书之父),另一位则是民国时期无锡绅界领袖钱基厚


两人是孪生兄弟,“德慧双绝”。



桥 的 由 来


1946年8月,因钱基厚和钱基博即将迎来六十大寿,当时无锡各界名流就提议在鼋头渚与犊山之间建一座长桥,既有利于交通,也祝钱氏两位先生长寿。


本来,乡人们建议,这座桥就叫“二钱桥”,但钱氏兄弟认为:“与其私之一家,不若公之一邑”,无锡以“天下第二泉”著称,“钱泉古通”,所以建议以“二泉”为名,以示这座桥归无锡百姓共同所有


于是,“二钱桥”便叫作“二泉桥”。



1946年10月,“钱寿”建桥筹委会正式成立,蒋哲卿、荣德生、唐星海、程敬堂等人都在筹委会之列。


筹委会通过报纸发布了募资建桥庆寿的公告,得到了无锡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——




东林小学捐助了五万块国币。


乡人薛明剑亲自到上海一家家上门募款,无锡旅沪同乡会的无锡籍实业家纷纷慷慨解囊,认捐款项高达七千万之多。


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王懋功不但捐了钱,还为此事写过一篇铭文,记述了“二泉桥”建桥的缘起——“胜利还治之周年,锡人倡建二钱桥,以为子泉、孙卿两先生寿,先生为而不有,归诸惠麓之泉,而以二泉名之,其高风谦德,弥足尚已。”


当时,包括国专校长唐文治在内的144位社会名流在报纸上联名发布了《恭祝钱子泉孙卿两先生六秩双庆建筑二泉桥启》。唐文治也写了有《无锡二泉桥记》,记述了钱基博、钱基厚的德高望重以及无锡民众对二人的尊崇。




建 造 坎 坷


1946年当年,“二泉桥”就已经完成设计,准备次年动工了。但就在建桥委员会为建造“二泉桥”募集资金期间,因当时一些时局原因被一度耽搁。


幸好无锡工商界人士一直坚持,“二泉桥”的经费大多是由亲朋好友出于私人交情捐助的,才在那个相当艰苦的年代保存下来,没有挪作他用。


然而,当时局已定,大家认为二泉桥的完工指日可待之时,货币却因因受战后不断贬值,使得当初筹措的款项入不敷出,建桥过程举步维艰。



二泉桥也由原本计划的拟建桥洞七个,改为五个,后因经费实在难以支撑,定为三个,甚至当桥面竣工时,两面桥堍因实在没有经费了而搁置停工。


由此,“二泉桥”的工期一拖再拖,直到无锡解放后,才由无锡市建设局出资完成了大桥的建设,并于1949年五、六月间顺利通车。


令人惊喜的是,从一些老照片里,建成的“二泉桥”依然是按照大桥最初的设计规划七个桥洞施工完成的。在钱松岩、钱瘦铁等无锡著名画家的笔下,也都描画了当时二泉桥的大概模样。



更 新 改 造


到了1953年,华东工人太湖休养所确定选址,因建造需要,市政府拨款四万元,将当时仅能通行小型农用机动车的“二泉桥”进行翻造,使之成为可通行大型载重车辆的钢筋混凝土桥面的平行桥。


1996年,二泉桥由市政府耗资400万元在原址上拆除重建,重建后的二泉桥可是一座能通大客车的提篮式拱梁大桥了。这也是江苏省内首次采用中承式肋拱桥结构建造的大桥。



在阳光的映照下,大桥的两根乳白色肋拱、20根吊杆、圆拱造型……侧看似两道乳白色长虹落地,俯视如一只花篮拎攀,显得熠熠生辉,气势磅礴。


每当皓月当空,配以五彩灯光亮化,伫立桥头,远望太湖,波光粼粼,渔火点点,让人不禁怀念起从前的故事,故事里的先贤前辈们曾怀揣怎样的热情,来爱这个世界。



在无锡太湖风景区,祝寿的桥有很多,且名声响亮,比如为杨翰西祝寿所建的长春桥、为荣德生祝寿所建的宝界桥。


与它们相比,二泉桥则更像钱氏兄弟一般,低调、谦逊,富有内涵。


这个春天,去渤公岛的时候,大家不如再去二泉桥走走吧……



往/期/回/顾

REVIEW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